查看原文
其他

GQ Talk丨对话导演吴中天:这些作品,塑造过我们对爱情的想象

GQ Talk GQ报道 2021-09-10

今天是七夕节,一个为爱情设定的节日。在当代,许多人的爱情经验来自于流行文化的塑造,从影视作品中,我们获得了对爱情的启蒙与认知;观看综艺节目时,我们在“云端恋爱”中代入自我的投射与想象。
 
在去年的一档综艺节目中,中国台湾导演吴中天与妻子杨子姗的甜蜜相处令人羡慕,今年也是二人相恋的第十年。对于吴中天来说,看录像带长大的他从大量文艺片中获得了对爱情的理解,构建起对通俗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审美体系。在他的观念中,爱情与其背后的生活紧密相连,现实中的美感更为动人。
 
我们邀请吴中天做客本期GQ Talk,从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和他聊了聊成长中的观影记忆、印象深刻的爱情场景,以及他对于当代爱情、文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祝福你度过有人陪伴或自得其乐的一天。



主播
靳锦,GQ报道编辑
康堤,GQ报道编辑
 
对话嘉宾
吴中天,生于1981年,中国台湾导演、演员。2014年,凭借自编自导的电影《四十三阶》获得釜山国际影展最佳电影短片奖。2016年,执导犯罪爱情电影《天亮之前》。2019年,共同执导都市情感悬疑网剧《摩天大楼》。



以下是吴中天的自述:


从《安妮·霍尔》到《本能》
有关爱情的电影,我的第一印象是《安妮·霍尔》。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我能看到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刻板的角色——这也是后来的我判断影视剧能否打动我的标准。在我所处的年代,许多人物的形象是非黑即白的,好人很好,坏人很坏,坏人的特点是“不可饶恕”。这样的刻板印象增强了我们批判他人的惯性,包括对他人长相、出身、个性的评价,长期观看此类提供单一答案的影视剧,会在无形中使我们以惯性思维判断事物,而缺失了另一种思考的角度。长期接受这样的资讯,无论面对爱情还是生活,我们都会有一种片面的想象和理解,直到接收了更多知识后,我们才会意识到,其实人根本不是如此,我觉得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反思的。

《安妮·霍尔》剧照


我爸爸在去外商公司工作前是位舞台剧导演,他常常到我家楼下的租售店租录影带,他看的影片类型很杂。我在这些电影中感受到很多东西,但是统统与爱情无关。其实80年代-90年代初的华语爱情片都不是特别拥抱大众的,我印象中,香港的商业片里几乎没有什么爱情类型的,所以我们才会去找外国文艺电影来看。
 
我家有个传统,礼拜天中午吃完饭,全家人要一起看电视,本来我们常看的是一部美剧《天才老爹拯救地球》,Bill Cosby主演的,后来它停播了,但是我和哥哥又不甘心吃完饭就立刻去做功课,我爸爸就会放一些比较适合我们看的电影。他有个习惯,一旦看到影片中的吻戏段落,就会叫我和哥哥去倒茶,即使茶杯还是满的。
 
在我的电影记忆里,有些东西不知道被哪杯茶剪接掉了。台湾电影有分级制度,普通级是所有人都可以看,保护级是6-12岁,辅导级是12岁以上,限制级是18岁以上,我记得我们看过一部辅导级的电影叫《第六感追缉令》(《本能》),当片中出现裸露的镜头时,我爸爸就会说,男孩们去倒茶。由于我爸妈一旦知道影片中有这样的片段,看完后会在当天将录影带火速归还,我和哥哥就会利用他们做菜或购物的零碎时间,把片子倒带到相应位置补看,“啊,原来如此”。
 
这件事告诉我,当我们还处于不了解爱情、甚至于不了解身体的年龄时,父母往往教给我们简单的对错之分,或者直接让我们避免接触这些信息。当然,换作是我当父亲,我也不知道该怎样会更好,也需要学习。我爸爸能让我看到那些电影,我都觉得怪怪的了,是觉得我太成熟了吗?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有趣的、美好的记忆。


我眼中的绝美爱情
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当时它的流行气味太浓厚了。街头每隔一家店都会传出电影主题曲的旋律,导致我都开始排斥这部电影。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幼稚情绪,因为大家都喜欢,所以我就不要喜欢。
 

《泰坦尼克号》剧照


我觉得好莱坞电影某种程度上很像麦当劳,它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餐厅,永远有一套标准流程和模式,也具备一定的水准。我们都知道到麦当劳能吃什么,它一定不会出错,一定符合我们的期待。
 
念大学之后我才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影,我念的是戏剧系,身边有很多同学聊电影,他们的文化程度和阅读能力都比我高上许多,尤其是电影系的同学,学校在他们大一时就规定了观影片单,那是我后来才补齐的。戏剧系的同学们会相约一起看电影,比如去金马影展观影。我在那些电影中看到了从好莱坞电影中没感受到过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我最喜欢的爱情电影都是在那时候看的。
 
我心中爱情电影的第一名是《Before Sunrise》(《爱在黎明破晓前》),后来还有两部续集《Before Sunset》(《爱在日落黄昏时》)和《Before Midnight》(《爱在午夜降临前》),它们在我心里占据着重要位置。虽然《Before Sunrise》没有镜头和电影的结构,而是直接呈现两个人相遇的过程,滔滔不绝的沟通,但那些对我来说是超级真实的。在看过《Before Sunrise》之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我完全相信了两位主角的存在,它不是蒙太奇营造出的效果,我好像可以近距离地听到咖啡厅隔壁桌的作家和对方的聊天内容,目睹他们的相遇,看到他们第二天早上离开时的空镜……这些在我看过的电影中统统没有感受到过。
 

《爱在》三部曲剧照


《Before Midnight》和前两部有所不同,它有分镜意识,镜头语言更为讲究,导演讲故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两位主角人物发生争执、发现出轨记录的时候,女主角依然能够坦然地面对,他们之间依然有性,依然会争吵……我觉得这些超美、超真实。


我在同一时期看到了这一系列的前两部影片,但片中的内容超前于我当时的生活经验。我从中感受到,有的时候爱情可能就是一瞬间,后面是生活,爱很容易,生活不一定。我说不出来这几部电影对我内心造成的影响,是我对于爱情的现实层面更加了解了吗?我只知道有一种爱情的样貌是初遇时的极度浪漫,但会不会是因为它会消失所以显得极度浪漫呢?

再看《Before  Midnight》就是我和我老婆一起了,那时候我的体会更深。影片并未给观众一个答案,而是讲述两个人生活的再继续,我觉得这种再继续的美才是真正的爱情应该产生的东西,它足够厚重,所以两个人即使再不合适也没有分开。在最后一部中,经历了现实的考验,两个主角走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比前两部还要美。

我还很喜欢迈克尔·哈内克的《爱》,它拍得太好了,老先生用枕头盖住老太太的镜头令人难忘,他极爱他的太太,这么做只是不想让她痛苦。这样的事会不会发生呢?我觉得会,要去面对它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如果今天自己的另一半要靠机器才能维持生命,对方看到他每天如此痛苦,因而去拔掉呼吸管、关停仪器,这也是爱的一种体现吧?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下判断。这样复杂到不行的情感,我觉得是一种绝美,这种“美”是极度现实的美。 


《爱》剧照


我试镜过《流星花园》
我2001年入行当演员,正是偶像剧兴起的时候,但我几乎没怎么看过,因为当时念的学校、接触到的事物都是偏文艺的,没那么主流。我曾试镜过《流星花园》,我记得我演了两段,都是霸凌同学的戏份,没有任何爱情的元素。那时候也不知道这部戏会怎么样,当时试镜的有上百人吧,包括我后来认识的几个朋友,工作人员海选的时候,看到相应年龄层的、高中毕业、大学可以拍戏的人,应该都见了一遍。我也没什么遗憾,应该就是角色不适合吧。

《流星花园》海报


当年年底,台湾又开拍了一个偶像剧,找到了我,于是我在还没有成为偶像剧观众的时候,就成为了偶像剧的工作者,我对它产生的大部分情感就是排斥,完全无法吸收,我看到的只是剧本和工作。我们同年龄层的演员都很迷惑,这是什么东西啊?我还要自言自语啊?“她为什么不爱我呢?”大半页都是这些内容,我就跟导演说,对不起,可不可以用OS?所以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被解构的浪漫,完全没有享受到做梦的快感,偶像剧对我来说一点魅力、童话性和想象力都没有,它对我的影响不仅是零,甚至是负分的。我就像一颗棋子,只是在里面体现了符号价值。

在偶像剧红火的时候,我们大学同班的女生都很疯狂,大部分男孩子是不太能投入的。那些偶像剧里的男生不能说是“高富帅”,简直是超高、超富、超帅,这真的太过分了,这让我们怎么生存?于是现实情况就变成,男生越不以剧中角色为目标去努力,女生越讨厌这帮男生,就越会沉溺于偶像剧中的角色。

但其实如果偶像剧中的角色能拍得像人,拍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一个平凡人保护自己的另一半,让大家看到某种爱情中可贵的本质,观众会很喜欢那个角色,前提是那个角色做的事情我们身边人也能办得到。

但必须承认,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这种观念我们无法理解得到,只是因为现在的我们真正面对了生活的模样之后,才会觉得,哎呀有点傻,但当时我们就需要那些。

网络改变了人的速度和爱情的模样,现在人们的效率太高了,但是爱情需不需要效率呢?我表示怀疑。我注意到有一种美好彻彻底底地消失了。比如写信这种方式已经无法带来情感的累积,岁月在其中的厚重感再也没有了。

现在的电影中,1000部有800部是充满“效率”的,我不太确定被减掉的是什么,是哪一部分牺牲了,以后可能有人会做量化的数据去判断,但是我的生命里的确感受到爱情的节奏完全不同了,消失的某一种美好再也没有了。



我参加过恋爱综艺

去年我和子姗参加了《做家务的男人》,我平常其实没有做那么多的家务,但是节目浓缩了时间,他们会给我们任务去完成,我们只是去解决一个个事件,夫妻之间是会生气还是同心协力。这些本就存在于我们两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节目将这些事件浓缩在一起,浓度变高了,大家觉得甜。对于被拍摄者来说,一天遇到3件事情和一天遇到20件事情,它呈现出来的密集度是不一样的,被截取的片段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设”和呈现出来的面貌可能只是剪辑的一种结果,不一定是这个人的常态。
 
对我和老婆来说,我觉得这个节目有趣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记录了这段时间我们生活的面貌,由于节目组的介入和帮助,我们给了彼此一个难忘的礼物,这对我们的生活在本质上是加分的。在被拍摄时,我们并不是要表演自己的形象,而是呈现出我们面对出现在生活环境中的不同人时应有的态度。
 

《做家务的男人2》中,杨子姗写信表白吴中天


在观察室中看我们的录像时,我觉得很尴尬,原来我说了这么多“土味情话”,好烦啊!我以前讲话很容易惹我老婆生气,因为我不会说话,我就觉得厚着脸皮说甜蜜的话,她就一定不会生气了吧。“所以等下只有我一个人吗?怎么能一个人呢?我怎么能失去你呢?”这种话当然听起来很蠢很无聊,但是我练就了死皮赖脸地让她开心的方法。平常一天24小时,来个三五句这样的话还可以,但是一期节目30分钟,来了六七句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很烦。
 
看完录像后,我会检讨自己,以前只觉得是两个人的幽默,但从他人的客观角度看来,就会觉得这个男人真是烦。其他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了,我会看到一些平常感受不到的视角,还有就是我笑起来还蛮丑的。
 
我有感受到别人对我的称赞,但听听也就算了,因为我觉得这种东西有时候很像偶像剧,我们把它提纯化、放大化了。所以我只能说声谢谢,我的确不是一个太情绪化的人,但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如此密集地展现温柔、充满优点的男性。



我印象深刻的表白场景

在和吴中天对谈的最后,我们聊起了影视剧和综艺中印象深刻的表白场景,各自分享了自己脑海中的一个“爱的瞬间”。
 
吴中天:我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许仙撑着伞的画面(笑)。如果以电影来说,我想到的还是《泰坦尼克号》船头那一幕,我没有办法让它抛开脑海,这个太过分了,詹姆斯·卡梅隆太强了。很恐怖,就像很多上脑的歌,让你忘不掉,还能跟着唱。还有就是《花样年华》的窄巷子,在窗户的光影下,两个已婚人士……当然是因为海报太好看了。
 

《花样年华》海报

 

康堤:刚才吴导说的是文艺的桥段,我要说一个反差特别大的,真人秀《幸福三重奏》中的段落。有一次,张国立在外工作一天,邓婕一直一个人等他回家。晚上,他们热好了饭菜,外面的院子都黑了,房间里就开着一盏灯。张国立边吃饭边问邓婕,“来给我讲讲你今天下午干了什么”,那个瞬间特别打动我,我觉得每个人都渴望有这么一个人,每天听你讲一讲今天干了点啥,也不是什么大事,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你生活当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对那个人来说可能是重要的。
 

《幸福三重奏》中,张国立与邓婕吃晚餐


靳锦:我特别喜欢《老友记》中的一个“名场面”,是莫妮卡向钱德勒求婚的时候,她说,我从未想过会如此幸运,与我最好的朋友相爱。这句话虽然非常普通,但我觉得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一种情感表达。也许某种程度上它稀释了爱情的强度,因为它来源于友情的升华,但是在另一种程度上,它大大延展了爱情的广度和深度,对方是一个你能够分享更多事情的人,能够升华一种感情的人,这是我印象非常深的一个场景。   
 

《老友记》剧照










哪部影视剧塑造了你对爱情的想象?

评论区里聊聊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